这是李辛《精神健康讲记》的读书笔记。感谢我的b面曲大人,如果不是在那个悠闲的午后,我在她家沙发上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,我就不可能拥有一段如此美妙的阅读旅程,并有机会把它分享给我的朋友们。
在中医的视角中,一个人的身心健康,包含物质(形)、能量(气)、精神(神)三个层面。物质层面,即我们能看得到、摸得着的肉体部分,也是西医最为擅长的部分。能量层面,就是气血的流动。精神层面,即人处理内外部关系的模式。
从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,往往先发生精神层面的卡顿和不快,继而影响到能量层面,最终表现为肉体层面的疾病。
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从最根本的精神层面入手,建立起新的认知-情感-思维模式,拥有饱满、清晰、稳定的精神世界,从而调治各个层面的失衡问题。由于他的观点是以课堂案例对话的形式呈现的,我对核心内容做了精简和提炼,整理成下面的文字。
以下所有观点,都来自李辛老师。
一,要放松不要紧张
后天志意过用,会挡住人跟外界天地之气的接通,也会影响自身内部的气血通畅度。有点像电视天线坏掉了,就收不到清晰的图像了。
比如,认真是好习惯,但万事都是一体两面的,神意过于集中,你的认真和专注就是狭窄的,就无法同时注意到周围人的反应。长期过于集中就会有过紧的状态,就会失去平衡。要学会跳出来,训练自己处于既清晰又放松的精神状态,改变过度思考的惯性。
无为,就是精神处于松、静、柔的自然状态,这时候能量自然会往回走,由表及里,去身体需要的部分。
人的杂念就像空中飘着的灰尘。越想把灰尘弄下来赶出去,越会搅起更多的灰。不用力、无目标,安安静静地等待,灰尘就会沉寂下来。
养成习惯,时刻留意,观察自己的身体、情绪状态和意识状态的松紧。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有点紧,或者对抗的心,就松开,看着它慢慢缓和。当对人对己的负面心念起来的时候,要马上有所觉察。有觉察就能减轻,时间长了就可以把旧系统卸载下来。
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放松与觉察练习,生命中还要有适当部分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和心理状态。看似无目的的探索和看似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,就像反刍一样,能帮我们把紧张、压力、疲劳和伤害等东西慢慢消化掉。
二,要流动不要停滞
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会害怕自己处于不高兴的状态。低谷状态是不正常的不好的,是不被接受的,一定要尽快转变,跟上前进的步伐。
但是,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心理状态就像一条河流,有源头、急流、浅滩、漩涡、巨浪、幽谷、分支与地下暗河。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,跟随正常的必然的起伏向前走,不固化某一片段,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,尝试接受痛苦,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,也许会更容易通过。
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,是有个人角度偏差的。你认为现在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跟某件事有关,这只是你的探照灯习惯性聚焦在那里而已。
大脑有一个习惯,就是当不高兴起来的时候,会去找外在的原因,世间万物都会成为他不高兴的原因。大脑会肯定自己,合理化,我的不高兴是有原因的。
同时,人容易强化过去的印记,因为这件事你让我不高兴了,我会联想起上次,以及其他让我不高兴的人。这就是自己捆绑自己,然后加速缠绕和强化。这是我们非常大的愚痴,是痛苦的根源——如果总盯着不想看的东西不放,就只能一直跟它待在一起。
不要停留在过去的礁石附近,不要围着过去的障碍去建立你现在的生活。如果发现自己掉进去了,就问自己:“现在我想怎样?”
人是自由的,是可以做出抉择的,任何抉择都有好和坏的一面,问问自己到底想怎么样,然后做该做的事,并准备好承担与之相应的代价。
向前走,就会有新开始。被动等待、消极思考、恶念就是阴。积极改变,建设自己、去完成、去尝试,就是阳。生命的这两个方向是自己主动选择的。
三,要独立不要盲从
我们很多思维的原材料、模式、语言都是从别处借来的。每个人的情绪、念头、记忆,就像搜狗输入法中已经存储好的词汇,是从整个数据库里下载的。我们所想、所说的很多东西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,而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和共享的。
如果一个人属于自己的根扎得不够深,就容易被环绕在周围的“群体意识”所驱动、植入、暗示,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。贴标签命名和诊断,似乎提供了一种解释,这些解释使人安心,但却会远离实相,陷入“很多人都这样”的舒适区,而不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模式。
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学到的东西。外界的海量信息,都是程序和数据库,我们要把自己的心作为中央处理器。如果一个人能自发自主地经验、学习,慢慢地就会在这个领域发展出自己的方式、品味或创造力。
比起具体的知识,独立思考和实践的勇气,才是更重要的东西。
人不可能从任何外在找到真正的安全感。要有自觉自立的决心,所有外在的人和物都是调料,我们得有自己的大米饭。
四,真实而深入的沟通
每个人内在压力的释放渠道都不一样,比如大哭,倾诉,或是吵架。还有的人一不对扭头就走,想跟不喜欢的人、事、物一刀两断,渐渐地就会发现哪里都不对,最后只能缩在角落里。这种心态意味着身心通道的关闭和气脉的淤堵,人就会不开心,也是生病的开始。
要开心、放松,把自己真实地表现出来,如实地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,而且不要期待对方接下来怎么回应。把心里话说出来很重要,哪怕对方一开始会不习惯,会有点不高兴,我们自己要先有“允许别人不高兴”的心态,尤其对于始终不敢表达自己的人来说,敢于让别人不高兴是必要的。真实比虚假更能让彼此趋向健康。
沟通不只是说话,是我的心里处于接受状态,门敞开着,即使观点不同也可以交流。
“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”——不要主观臆测,不要认定理所当然,不要固执己见,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感觉总是对的。
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,不是做好人就行,而是要做一个明智的、勇敢表达的、勇于澄清的人。
五,扩大与世界的连接
把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打开,跟这个大千世界接上。要不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,不断调整自己的原点,把自己放在应该在的位置,跟喜欢的人和事接触。
这样,我们的世界才不是受限或扭曲的,别人对我们的认识也不会因此片面扭曲,从外在流给我们的一切才会更接近我们真正需要的。
一个不能顾及他人感受和体察他人痛苦的人,往往是因为只有很单一的心智模式。他们没有主动或被动地体验过不同角色、不同阶层的生活,没有学习和体验过另外的面向,因此永远以最趁手的刀去完成任务。意识和精神的盲点,长期进行下去,会在人性发展时形成一种畸形的错误方向。
因此,某些方面的缺陷或者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不一定是坏事,它让我们有可能更接地气、更扎实,有机会了解过去曾经严重忽略的问题,有机会把自己发展得更完整一些。
我们正处在一场生活和思想的大变革时代,过去用来把个体联系为群体的思想、语言、工作关系和交流方式正在快速消融、变化。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“个体化”的时刻,尤其对于中国。只有当每一个中国人都站起来,成为他自己的时候,这个伟大的、悠久的国家才可谓“站起来了”。
我们的未来源自过去,需要看到自己的童年慌乱,看到父辈的艰难,看到这个时代和国家的困苦、无奈、压迫和奋争。
这一切需要被现在的我们看到、感受到,并被尊重、理解。
这一切不止于某一个家庭和某一个国家,是上一个时代人类的困境与艰难跋涉、苦难行军,是整个世界和我们的共业。
愿我们发展出理性的思考与宽容的心胸。
愿我们看到自己,也看到他人,看到那条由过去流到现在、通向未来的连续之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