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【“之”字记忆顺口溜】“之”字用法真灵活,动代助词皆可得。
去往动词常表意,人事物代无差错。
主谓之间显独立,定中关系“的”来译。
定后宾前“之”常见,凑足音节惑解矣。
(1)动词:到……去。【例1】吾欲之南海,何如?(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)
【译】我想要到南海去,你看怎么样?
(2)代词:人称代词,常用于第三人称,他、她、它(们)。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,我、你(们)。【例1】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师说以贻之。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译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,写了这篇《师说》赠送给他(指李蟠)。
【例2】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译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,谁能没有疑惑?
【例3】青,取之于蓝。(《劝学》)
【译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。
(3)代词:指示代词,这、这样、这一类、此。【例1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/郯子之徒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译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类人/郯子这类人
【例2】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(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【译】衡量比较这两种对策,宁可答应,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。
【例3】之二虫又何知?(《逍遥游》)
【译】这两个动物又懂什么?
(4)助词: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,不译。【例1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析】 主语 谓语
【译】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!
(5)助词: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,组成(定中关系)偏正短语,可译为“的”。【例1】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。(《劝学》)
【析】 定语 中心语
【译】然而没有蛇蟮的洞穴就无处容身。
【例2】古之学者必有师。/彼童子之师。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译】古代的求学人一定要有老师。/那些孩子的老师。
(6)助词:定语后置的标志,不译。【例1】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(《劝学》)
【析】 中心语 定语 中心语 定语
【译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,强健的筋骨。
(7)助词:宾语前置的标志,不译。【例1】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
【析】 宾语 谓语 宾语 谓语
【译】不明句读,不能解决疑惑。
(8)助词:音节助词,不译。【例1】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(清·蒲松龄《狼》)
【译】时间长了,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,神情很悠闲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